随着国家的安定兴旺,中国领域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收藏的深层次项目也越来越多,并且还有不断挖掘开拓的很大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笔者就这么多年来的观察与感受,就一些方面的现象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与广大钱币收藏的朋友切磋沟通。
一 关于纸钞的错票和废品
新中国成立伊始,第一套人民币的印制按现在的术语来讲,是有“自主产权”的,只是质量较差,石版工艺成为当时解放区印制工艺的主流。而后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借鉴了当时苏联的力量,采用苏联的印制技术,整套纸币的面貌大为改观,赶上了当时的国际通用质量工艺水平。至此以后的第三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均采用了国产的模式(技术设备还是进口一些)。
纸钞的印制不外乎三个方面:
其一、立项内容,包括票面表现主题、文字、造型纹样。
其二、印制技术和生产工艺,采用的设备。
其三、钞票用纸的生产,包括内在的固定水印、满版水印的技术含量。
由于钞票是国家尤为重视的经济金融产品,因此,国家的领导层通常很关注,最后会由政治局常委会审拍板检批。可以说,经过这种筛网似的报批审定,图案和文字的错误基本不会再存在。顶端审批显示审设计稿,后是审生产打样的样钞是否与设计稿完全一致,这种审查的基础是印钞厂的把关,印钞部门的把关,人民银行相关领导的把关,再到国务院,其手续的繁琐,杜绝了错票的发生和产生。
那么为什么社会上还会流传所谓的错票呢?错票应当是文字错,图案错等问题。这是因为不了解钞票生产的工艺和印刷工业的特点。所谓的那些错票,例如纸页打折重叠,造成一角漏印,或水印方向倒置(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再有墨色不准等,均是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未能发现,漏检所致的结果。这就牵扯到对一个现象的评价依据问题。用钞票生产中漏检的个别废品来作为错票收藏,这是一部分收藏爱好者的爱好,在相当小的圈子里可以交换、交易,却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举例的话,如果贵方有一枚钞票废品到印钞造币公司或银行机构去做一些“额外的努力”,结果却是兑换等面值正品钞票一枚,别的诉求可能不会得到关注。可以说中国人民银行不存在钞票中的错票,只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
二 钞券的号码是重要的产品特征
世界各国都有钞票在流通,而钞券号码都是这些钞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号码的排列,尤其是拉丁字母的排列,是一种重要的密码格式,应该说这种排列顺序和规律是“绝密”的。人民银行可以在市场回笼钞票时依据这些号码来分析现金的各项社会特征,从而调整经济运行。而第三者也可以研究这些号码来推断国家发行现钞规模。但是有一定难度。
作为重要产品特征的钞票号码,现今也已成为一种资源来认为的分类,作为一种收藏的门类,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发明,这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当然是附加与钞票而存在的。收藏钞票,不是收藏号码,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钞票本身。不过作为一种乐趣,也不妨玩玩。现在的钞票市场对号码有兴趣的消费者已有规模。
三 金银纪念币证书的作用被扩大
除了普通的纪念币有证书(套装类),其他流通货币基本没有证书。
金银纪念币的证书都很有份量。国外的金银纪念币,证书都很简洁。主要是说明各种参数规格,有的仅仅是一个小卡片。而纵观中国金银纪念币的证书,尤其是现在的证书,豪华至极,基本上就是一张小钞票。历史上纪念币的发行从国外先开始,至今世界各国的纪念币证书大多数都是简洁明了的。收藏者看中的是纪念币本身而不是证书。但在中国,纪念币的证书成了决定纪念币价值的主要依据。在其他国家看来简直是主次颠倒。试想:同样一枚纪念币其设计、主题、面额、材质完全相同,却因为证书的差异而显出不同来,岂不是证书的重要性被扩大了吗?唯证书而定,收藏的是证书,不是纪念币。
这是笔者的见解,不求大家苟同。历史的作用是巨大的,淘沙成金的最后,证书的作用会回归正常。
我很理解部分收藏家的独辟蹊径和聪明,也不反对收藏中的乐趣,但是请千万不要忽视了本质的东西。废票、号码、证书情结应适当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