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4日起两周之内,国内30多个省市的邮政管理局将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黑龙江省邮政管理局是16个人的编制,现在人员已经确定,就等上面的领导(现国家邮政局负责人)来举行挂牌仪式了。”黑龙江省邮政局的内部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在踌躇了八年之后,我国的邮政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政企分开。而“伤筋动骨”的部分则在随后的业务划分上。
政企分开初步实行
9月4日,天津、浙江、山东、四川、陕西的邮政管理局宣布成立;此后,上海、河北、 福建、宁夏、重庆等地将先后建立自己的邮政管理局。按照规划,我国将在两周之内完成对各个省市邮政管理局的建立。
据悉,各个省市的邮政管理局人员已经确定,编制都在20人左右,分为市场监管处、普遍服务处和综合处三个处室,主要职能则集中在政府监管上。但目前看来,分割出来的邮政管理局完全是邮政系统的现有人员,处于“一班人马,两套牌子”的阶段。
此次管理局的建立秉承了“自下而上”的原则,即先设立旗下各个省市的邮政管理局,再在年内挂牌最高级别的国家邮政局。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归口 信息产业部。
“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有些反常,从侧面反映了邮政改革的迫切和压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常的模式应该是先成立国家邮政局,再由新任的局领导到各省市认命下属的管理局,而现在“儿子们”却先宣告出世。
上述人士认为,邮政改革孵化了八年才确定方案,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行动和政绩。而邮政改革的第二步才是真正的难题,即如何进行业务划分。
业务划分的构想
目前邮政改革的思路已经很清晰,第一步是政企分开,即把邮政划分成管理者和从业者两个角色。邮政管理局担当真正的“裁判”,而“运动员”角色则交给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扮演。
按照规划,各地的邮政管理局成立后,邮政原来的企业职能将托付给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原则上来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将普遍性服务(如普邮)和竞争性服务(如邮政快递EMS)拆分。这一点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资产归属财政部管理就可以看出端倪。邮政专家顾联瑜告诉记者,考虑到邮政担负着民众的通信功能,财政部将对邮政的普遍性服务实行税收减免,并支付一定的财政补贴。
但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如何进行业务划分成为了邮政系统内部争论的话题。
按照邮政的规划,业务划分的第一步是将邮政储蓄银行剥离出来,之后再将集团公司按照业务属性来进行纵向划分。邮政系统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不久前的工作会议上邮政业务初步定为三块:一是信函等公共产品,二是EMS等市场类产品,最后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特殊服务”,如党报党刊的发行和机要通信。
顾联瑜同时透露,邮政系统还在考虑将一些专业性的业务独立于邮政集团公司之外,成立单独的子公司。将来的结构模式可能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在各个省市设立分公司,而分公司分为两类:一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省(市)子公司,业务涵盖发行、邮件递送等方面;另一类是速递、物流等专业公司,直属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还有难题在后边
但无论业务如何划分,邮政都面临着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即混业经营。“这才是改革中最伤筋动骨的地方。”上述业内人士一再强调。
以深圳市邮政局为例,除了三个综合服务分局,它还下属储汇局、邮政物流局、集邮公司、报刊发行局、商函广告局等五个专业服务公司。在这种结构下,邮政物流局又设置了六个分支,服务的内容覆盖储运中心、速递中心、普投中心、邮件转运中心等。这种彼此交*的业务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锅粥”,彼此的收入和支出混淆不清。
黑龙江邮政局的内部人士对此也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以邮政发行局为例,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管理部门,没有业务实体,但与其他的二级机构一样,它的收入须统一归到省邮政局,各个部门之间根本无法核算出自己的收益情况。
目前,深圳邮政局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把物流局下属的六个中心改制为公司,并实行“模拟化运作”,虽然不自负盈亏,但成本和收入开始独立核算。但是业内人士表示,根据邮政改革方案,今后邮政的竞争性服务将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目前EMS和普邮都共用一个网络,邮政系统内部甚至实行交*补贴,用盈利的业务去补亏损的业务,“这就像一张错综交*的网,拆分起来十分困难。” 财务核算的混乱和网络的共用,为将来邮政业务的拆分增加了难度。
中国经营报
徐昙
中国邮政改革终于到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标志之一就是各地新的邮政监管机构的成立。而这种脱胎于原有邮政局的监管雏形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行业监管的局限还让人期待。
中国邮政广受诟病的是“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身份合一,既有行业监管职能又从事快递等经营性业务,以致被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指责,在市场竞争中抬高门槛妨害公平竞争。
所以邮政改革的要义之一就是政企分开,邮政局变为纯粹的监管机构,经营性业务则注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保证行业公平有序竞争;其次是解决邮政目前的困境。当年邮政和电信分家,政府为了使电信业更快进入市场化轨道,几乎绝大部分“包袱”都丢给了邮政,多年来邮政连年亏损,市场化改革的呼声甚高。
但目前看来,蜕变的邮政监管机构仍然没有变成纯粹的监管者。邮政局和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人、财、物尚未完全厘清,二者天然的血缘关系难以割裂。如果邮政监管者不能完全独立于中邮集团公司,二者仍存在共同的利益关系,就意味着 邮政改革并没有脱离行业监管的怪圈。就像电信系统,监管机构脱胎于电信行业,虽然几大运营商看似进入了市场竞争层面,但监管机构和运营商的共同利益使市场垄断的局面没有破除。
同时,目前财政部对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补偿没有明确数字。在国家财政补贴难以敲定之际,邮政改革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邮政承担的普遍服务业务如边远山区的通信注定属于亏损业务,这些属于社会公用事业的业务在发达国家是由国家补偿的。
在国家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或许会使邮政重复医院的悲剧——坠入以药养医的自我补偿机制怪圈,也造成 药价虚高。即便国家发改委19次降低药价,但在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舍本逐末的方式难有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