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金奖的专题邮集《马》中的一件作品:美国阿特拉斯建筑公司业务咨询卡, 在邮寄过程中因火灾而损坏,非常珍贵
“我国的专题集邮水平在亚洲已经进入前三,在世界上也能排入前10名,但我们在国际专题集邮大赛上还没有问鼎过最高奖项———大金奖,这对于我们这个集邮大国来说,确实是遗憾。”近日,2006年“德胜杯”第一届全国专题集邮展览结束,本次展览的策划、全国邮联国家级集邮展评审员李伯琴这样总结我国目前的专题集邮发展状况。 所谓专题集邮,就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发行的邮票或邮品以同一图案或同一发行目的进行研究的集邮类别。专题集邮的选题内容自定,可以根据自己占有资源的情况选择,也可以从兴趣爱好出发。据李老师介绍,专题集邮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集邮方式,世界上每四个集邮者中就有三个专题集邮者。国外是从19世纪初就开始进行专题集邮的展览了,但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有较大规模的集邮者加入到专题集邮队伍中来。1982年,北京率先举办“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北京”专题集邮展览,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近20年来专题集邮爱好者的队伍迅速扩大,水平也不断提高,从过去完全资料性的邮集发展成为故事性、趣味性的邮集,选题上越加精练,制作上日见精良,出现了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邮集。 刚刚结束的“德胜杯”第一届全国专题集邮展览是目前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专题集邮展览。本次展览不乏精品,比如说获得金奖的《马》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等邮集,在邮集的制作、邮品的收集以及选题的构思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反映出我国目前专题集邮的水平,但本次大赛的大金奖空缺。“我们期待更好的作品”李伯琴说。 李伯琴是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经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邮是他的业余爱好。他从初中起爱上集邮,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的“爱邮”龄了。从1982年参加第一次专题集邮展以来,李伯琴参加了多次国际国内的专题集邮展览。他的专题邮集《鹰》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在2001年日本世界集邮展和2004年新加坡世界集邮展上摘得金奖,是目前我国参加国际专题集邮大赛取得的最好成绩。 “中国是集邮大国,但还不是集邮强国。在国际大赛上我们有庞大的邮集参展群体,但获奖级别还不是很高。期待着早日问鼎最高奖项———大金奖。”李伯琴认为我国的专题集邮爱好者还应在以下几方面抓好: 1.选题新,研究深,制作好。评审委员会对专题邮集评分标准,其中突出一点有“创新”内容,要首先认识其核心,包括选题创新、研究创新、制作和专题信息利用的创新等。选题时要有自己的构思,有特点,不要千篇一律。研究上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增加珍罕,增强竞争。邮集到一定水平,或参加级别较高的集邮展,要提高竞争力,就是增加邮品的珍罕程度。新的评奖规则将邮品品相和珍罕性从过去的各15分,变成品相10分、珍罕性20分,珍罕性相对增加了5分,因此珍罕性就显得较重要。当然,珍罕邮品需要的投入较大,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根据每个集邮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说,专题邮集搞出来容易,搞好就较难,就是这个道理。 3.深化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专题知识首先要切题、精练,同时尽量有故事性和趣味性。集邮知识的深化在某种程度上与珍罕有关,因此只有珍罕的变体票、错版票、遇难封、史前封或其他特殊说明才有较好的前提去叙述邮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