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钱币收藏价值不断攀升
2000年以前,“花钱”并未得到主流收藏市场的认可,价位较低,“花钱”品类也不多见,成交率也极低。
以中国嘉德为例,2003年秋拍一枚仁寿长宝花钱一枚成交价仅550元;2004年秋拍宋元本命星官肖猴符花钱成交价990元;2005年春拍宋代将马花钱1430元;2006年春拍汉代五铢联体双面花钱4400元;2007年秋拍唯吾知足背人物大型花钱4256元;2008年秋拍宋代太上咒神仙人物大型花钱6944元;2008年中国嘉德秋拍“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上,皇帝万岁背牡丹花卉大型花钱成交价20160元。
如今,普通的民俗钱价格品相和题材起主要作用,其成交踊跃,价格也稳中有升,千元左右的为多,几百元的已经很难寻觅。
偏见低估了藏品的真正价值
民俗钱币收藏专家刘路告诉记者,“重大泉大气之美,轻小泉乖巧之美”是目前市场最为严重的误区,2008年嘉德春季拍卖一枚直径35.5mm的四神图背篆字“大吉祥”花钱成交价仅1680元,而直径为59mm的人物鹤龟大型花钱,成交价却高达44800元,这之间的巨大价差除了钱币题材品相本身的因素外,尺寸无疑在藏家的心中作祟。事实上,小花更适合在指掌间把玩,磨损一般相对大钱更重,且因个头小容易遗失,得以妥善存留不易,特别是一些天生工艺不精的小花钱,一流品相的传世品更需得到重视。
云贵炉花钱风格粗放,个性率真,但藏家对粗放之美、率真之美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仅仅把目光局限于苏炉和川炉工艺的如铜版画一般的精致;仔细欣赏会发现,一丝不苟的花钱往往灵动稍嫌不足而略显呆板,相反粗线条勾勒,重神韵不重细节,随意挥洒,一气呵成的作品却不被认可。
还有很多人重视主流的吉语花钱,轻视相对冷僻的宗教类花钱。宗教似乎一直蒙着一层神秘面纱,很多收藏者不愿意去感悟宗教的文化和魅力,这是“山鬼无精品”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要深入研究民风民俗,就必须更多地关注代表民间信仰的道教、佛教花钱,这类花钱蕴含了很多民风民俗信息,期待花钱收藏界给予更高的重视。
最后一类是重视正统的天圆地方花钱之美,轻视异形花钱之美。比如挂牌类花钱可以表达其它花钱能够表达的一切主题,并且可以用挂部分更多地展现文字或者图案。挂部分的形制、线条、文字等信息可以作为判断炉别的重要依据,但藏家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民俗钱币需“六品”
中国民俗钱币学会会长陆盺表示,花泉不像行用钱币那样正统、规范,由官家督造甚至皇上亲自审验,它可借助钱币的形制,把古代的思想、艺术、民俗、宗教等都融汇进来,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内涵因此丰富、延展了。
民俗钱币收藏鉴赏应把握“六品”。一“品”其“形”,如“镂空”把花泉的“形态之美”推向了高峰,汉魏镂空的空灵、简约,辽金镂空的雄浑、富于张力,云炉镂空的繁密、华丽,异彩纷呈,各具魅力;二“品”其“色”,年份越久的传世花泉越需经常盘玩,时间长了,表面可出现如古玉表面的“玻璃光”,亮泽可人。出土的花泉则多色泽鲜亮,红斑绿锈,美不胜收。三“品”其“工”,汉代花泉采用范铸,估计大多为石范、陶范,也有少量铜质花泉祖范,唐代以后花泉采用母钱翻砂工艺,头版花泉线条流畅,笔笔见锋,神态逼真,最值得收藏;四“品”其“义”,也就是解读其记载的古代风俗、文化信息;五“品”其“法”,比如汉魏花泉,形制与行用钱完全相同,图案也基本上是按上、下、左、右平衡布局。到了唐宋,开始讲究布白和章法,为了巧妙处理穿口对画面的影响,需要合理布局,某些线条笔虽断而意要连,空白也要分布适当;六“品”其“味”,即韵味意境,探求其背后内涵。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