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币收藏网 www.51jb.com
石窟艺术扬天下 千年龙门第一甲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泛称龙门,沿用至今),位于洛阳市南郊12余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青山耸翠,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自古就是游览胜地,且倍受历代文人学士推崇,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等著名诗人都有题咏。白居易曾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包”历来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的峭壁上,是闻名中外的我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龙门石窟(含白居易墓)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密布伊水两岸峭壁,南北长达1公里余。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2厘米,是东方雕塑的典范);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左右,佛塔40余座。其中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窟。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长宽各30余米,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第一。奉先寺的不平凡,还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疏密有致,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龙门石窟还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堪称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气势博大,蕴涵深邃,雕刻精湛,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原本龙门石窟造像的目的多是为了祈福禳灾,广植功德。今天已基本失去了它们本身的宗教价值,但却留下了带有很深时代烙印的丰富的艺术形象,使我们及子孙后代以致于全世界都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2盎司纪念金币背面图案为飞天图,取材于龙门石窟第712窟“莲花洞”,因窟顶雕刻一朵硕大精美的大莲花而得名。 洞内雕有六身飞天,雕工精湛,内容丰富,是北魏最重要的洞窟之一。币面选取的是其中一身飞天,手捧果盘呈跪姿御风而行,裙裾飘逸,婀娜多姿,挺健优雅,朝着正壁的主尊(释迦牟尼像)飞翔,体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
该币图案雕工简约明快,表面采用了相对简单的镜面喷砂工艺,有效地增强了画面背景的空间感,突出表现了“龙门飞天”轻盈造型中透出的刚健与修美。
5盎司纪念金币背面图案为皇帝礼佛图,取材于龙门石窟第140窟宾阳洞。币面上刻画的是北魏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与簇拥下礼佛的场面,人物众多,身份、形象、姿态、神情各异,构思巧妙,雕刻精美,是当时宫廷生活、仪仗制度和佛事活动的真实写照。
该币根据图案内容较为丰富的特点,综合运用了镜面多层次喷砂,以及反喷砂工艺,对人物服饰、配件等进行了精细的工艺处理,使人物、场景表现得生动逼真。
皇帝礼佛图原图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创作于北魏年间,是中国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后被盗卖至国外。现被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
佛尊图原雕像
大卢舍那佛像图原雕像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4月10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的中国石窟艺术-龙门石窟金银纪念币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金币总公司公布了该套纪念币各种规格的国内统一零售价:
1/2盎司金币2500元/枚,5盎司金币28000元/枚;
2盎司银币450元/枚,5盎司银币1400元/枚,1公斤银币4900元/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