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在我国有近八千年的历史。作为财富的钱币,龙文化尤为突出。
1、币上有龙,历史悠久。以龙作图案的钱币,据《史记.平淮书》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曰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圆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由此可知,白金是含银锡的圆形钱,其中有龙形图案的称“白选”,一枚竟值“五铢”钱三千枚,可见汉代“龙币”是多么高贵!单龙戏珠和双龙抢珠是钱币上常见图案。诸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北宋的“大观通宝”、金代的“大定通宝”、明代的“正德通宝”等。在清代纸币中,咸丰年间发行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四周有龙纹。天津最早的官银号“天津银号”,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发钞,也是以龙作主要图案,随后改名“天津北洋银号”,并委托英国伦敦印制纸币,图案为双龙抢珠和李鸿章头像。
[快车下载]光绪元宝.jpg:
2、近代银、铜元,龙姿各异。在清末发行的银元和铜元中的龙图,不仅版别种类多,而且龙图也是千姿百态,称谓也不尽一致,如蟠龙、飞龙、坐龙、立龙、光龙、旱龙、水龙、长须龙、四角龙、驼背龙等,达到数十种之多。中国清末各省所铸蟠龙图案银元,总称“龙洋”。“造币总厂”铸“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其背面的蟠龙图案,细腻精美,是典型的中国青龙:双角矗立,须髯膨胀,目圆睁,龙颜威严,喷薄云雾,祥云绕身,鳞甲斑驳,龙爪奋攫,咧嘴吞吐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是一条张牙舞爪、叱咤风云的青龙。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特铸中化帝国洪宪纪念币,龙图与传统有别,将龙体插上翅膀,谓为“飞龙”,与画蛇添足相类。历代农民起义军,也有以龙为图案铸成的钱币,如“太平天国”镇库大钱。洪秀全铸造带有龙纹饰的“太平天国”大铜钱。
飞龙,是清代铜元最常见的龙图,乃李鸿章最先所铸广东光绪铜元抽采用的图案,以其龙作飞翔之势而名之,其后各省在纷起仿铸时照搬不误,在很多省份的铜元上可见飞龙图案。
坐龙,也十分常见,其状作蹲坐之态,其形似英文字母“S”。安徽、湖北、福建、四川、直隶等地均有之,但各地坐龙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福建官局光绪铜元上的坐龙,又细分为“官局龙”,直隶所铸的北洋光绪铜元上的坐龙形状也较特别,龙身扁而如带状,称“北洋坐龙”,另外按龙形本身的大小又可分为大龙、小龙、特大龙等。
[快车下载]北洋坐龙.jpg:
立龙,其状如站立,据龙图下方有无水波又可细分为水龙和旱龙。水龙最先铸于江南光绪铜元上,其他省份的铜元上也很多见。浙江光绪铜元上的水龙图案比较特别,龙的外圈无英文字母围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故又单独称为“浙江龙”。
大清龙,在清代机铸币中十分普遍,铸行也晚,其龙的图案呈圆形,状若英文字母“C”。大清龙也可细分为“水龙”和“旱龙”两大类。
另有一种叫“驼背龙”的币,其龙形中段突起作驼背状,常见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除此以外还有“蛟龙”及“二龙抱珠”,蛟龙的形状与众不同,与一般的坐龙正好相反,仅见于江西铜元,二龙抱珠在“北洋零用一文”上可见,龙身则比较抽象。
[快车下载]驼背龙.jpg:
清代铜元上龙的分类还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从龙的细小部位及附饰上去区分,如“双冠龙”、“单冠龙”、“四爪龙”、“五爪龙”、“六尾龙”、“七尾龙”等。
日本、朝鲜、越南诸邻国与中国货币有着密切关系,自古以来受到中华货币文化影响,龙币也不例外。
3、现代纪念币上的龙。中国金币总公司于1988年发行戊辰(龙)年币1组6枚,图案为双龙抢珠、三龙戏珠、单龙戏表演。同年并发行金、铂、银龙年精制币1组和3枚,图案为双龙戏珠。1989年发行龙凤纪念币1组6枚。1990年又发行龙凤纪念币1组6枚。1996年又发行龙马纪念币1组2枚。1998年发行的《龙文化》金币却一改以往所有龙的面目,把战国时期的一幅帛画《人物驭龙图》再现到1/10盎司金币的画面上。一条被埋在墓地中担负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职能的神龙形象,让人耳目一新,使人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上龙币,充分体现了龙的形象,表达了龙的精神。
[快车下载]8802yb3.jpg:
4、《迎接新世纪龙年》纪念钞。钞的正面主图取材于北京北海九龙壁的“升龙”,在“龙的左侧是“火”珠图。作为一个国家的流通纪念钞,一般来讲其选题都是很严肃的,在世界各国货币中多以伟人像居多。而象这款以抽象的“龙”为题材,实属罕见。“龙”是中国的图腾,在传说中能兴风雨、利万物。因此,在世纪之交选择这条“升龙”来作为主题目,寓意着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一定能够重新崛起,一定能够腾飞和实现伟大复兴!